中國國際屋面和建筑防水技術展覽會7月上海舉行
自改革開放以來,防水行業隨著房地產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。但由于防水行業屬于輕資產行業,入門門檻低,市場上防水產品質量參差不齊,且具有市場集中度低的特點。跟其他建筑材料行業不同,防水行業前50名的企業市場份額只占到23%左右,與水泥行業前10占53%相比差距甚遠。而這也意味著,防水行業在一定程度上,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巨頭企業來規范市場,引領市場的發展。
防水行業落后產能過剩 有效供給不足
近年來,中國各行各業都面臨這產能過剩的問題,防水行業也不例外。統計數據表明,2013年~2015年,防水行業連續三年新建各類卷材生產線200多條,新增產能20億平方米以上。預計2016年防水行業預計還將新增80~100條線,一條線以1000萬平方米產能來計算,2017年還將增加10億平方米的產能。
面對防水涂料行業這么大的市場份額,我國建筑的滲漏率卻依然很高。“目前防水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40%,可以說產能過剩非常嚴重。”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秘書長朱冬青在某次采訪中提及到。根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調查數據,我國主要城市的建筑屋面滲漏率高達90%以上。或許受抽查樣本具有局限性的影響,以上數據并不能很全面反映全國的建筑防水情況,但在一定程度上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目前,我國防水涂料行業中小企業偏多,擁有生產許可證的正規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60%-70%,市場競爭激烈,假冒偽劣產品層出不窮。從目前我國建筑滲漏率高達90%以上這個數據可以看出,防水行業提供的產品并不能真正滿足老百姓的需求,是落后的產能。真正符合社會需求的不滲漏的防水工程仍然不足,也就是有效供給不足。
推進“供給側改革” 政策拓寬需求側
不可否認,由于長久缺乏自律和監管,加上在利益的驅使下,防水行業技術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,山寨橫行,偽劣乘風,落后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一個現實中的問題。因此,通過“供給側改革”政策,從源頭上控制產品質量,提供有效供給的防水行業首先要做的事情。
2016年,作為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年,是推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。“創新綠色發展”、“供給側改革”、“工匠精神”等話題的提出,對防水行業未來的發展進行了預判。在中央精神的貫徹下,為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,不被市場淘汰,防水行業企業有必要進行轉型升級,淘汰落后產品、落后設備和落后技術,從而逐漸達到淘汰落后產能的目的。
通過供給側改革,防水涂料企業加強內部轉型升級,體質增效,加快培育形成防水行業依據市場新需求為導向的新供給,激發新動力,促進新發展,有效應對經濟增長下行和經濟效益增速下滑,推動防水行業實現高質量、高效益、可持續發展。
href="/"